螳螂-益虫界的武林高手

螳螂概述点击播放
视频加载中...
螳螂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螳螂目,成虫与幼虫均以捕食其它昆虫及小动物为食,是农林业出名的益虫。螳螂是昆虫中体型偏大的种类之一,体长55到105毫米,身体流线型,以绿色、褐色为主,也有花斑的种类,前肢有一排坚硬的锯齿,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如同两把大刀一样。头部呈扇形,较小,复眼发达而透亮,以黄绿色为主,晚上在灯光下呈现黑色单眼,在两眼之间有3个小点即单眼。

螳螂
螳螂又称“刀螂”、“祷告虫”、“草猴子”等。螳螂的前足,犹如两把高高举起的大刀,所以有些地方也称他为“刀螂”。在古希腊人们将螳螂视为先知,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所以又称“祷告虫”。

螳螂被称祷告虫
螳螂的生命周期
螳螂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渐变态的幼体与成虫在体形、习性及栖息环境等方面相似,但幼体的翅发育还不完全,称为翅芽(一般在第2-3龄期出现),生殖器官也未发育成熟,称为若虫,多次蜕皮后成为成虫,成虫除了翅和性器官的成熟,在形态上与幼期没有其它重要差别。

螳螂的卵:螳螂既不产在地下,也不产在植物茎叶中,而是选择树木枝干或墙壁、篱笆、石块上、石缝中产卵。产卵时先由左侧附腺分泌泡沫状蛋白物质于生殖腔开口处,右侧附腺分泌出二酚醛类物质,使分泌的蛋白物质凝固为一层较坚硬的外壳覆盖在卵块外,形成卵鞘,既防水又防寒,还能防止剧烈震荡造成伤害。

螳螂产卵

螳螂卵
螳螂若虫:卵在鞘内经胚胎发育为若虫后,若虫借身体的蠕动和卵的张力挣脱卵膜孵化出来,并借助于第十腹板上分泌的胶质细丝,将卵壳及虫体粘连悬挂着,孵化的个体借用风等外力四处分散成长。

螳螂卵孵化
螳螂成虫:螳螂若虫要经历6-9次蜕皮,每蜕一次皮,都会长大一些,最后一次蜕皮就成为成虫了,长出了拥有标志性的翅膀,成年后的螳螂两周之后性成熟,可以进行交配、繁殖了。

螳螂蜕皮

成年螳螂

螳螂交配
螳螂“弑夫”说
据说雌雄螳螂交配后,会吃掉雄螳螂,这就有了螳螂“弑夫”说。1990年动物行为学家发现:雌螳螂并不是气恼雄螳螂施暴而杀夫,而是为了刺激雄螳螂神经确保精液持续注入其体内。原来,熊螳螂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在头部,一旦雄螳螂丢掉了脑袋,也就失去了抑制机能,没有头的雄螳螂躯体内的精液就会流入母螳螂体内,确保卵子受精。雌螳螂一边交配,一边从公螳螂的的头往尾部咬去,一直吃到公螳螂的腹部为止,这时,雌螳螂不仅吃饱了,而且体内卵子也充分受精了。

螳螂“弑夫”
螳螂捕蝉:传说中的螳螂捕蝉真的存在吗?让我们一睹为快。点击播放▶
视频加载中...
螳螂的食物:
螳螂平时捕食蝗虫、苍蝇、蚊子、蝶、蛾等害虫。螳螂会在猎物常出现的地方守候,不过螳螂也能在猎物飞行的过程中将其捕获。在南美洲以及东南亚的个别种类螳螂还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

螳螂捕食苍蝇

螳螂捕食蝗虫

螳螂捕食娥类

飞行也能捕食,牛吧
螳螂为什么能成为益虫界的武林高手
善于观察,动态成像:螳螂的视力在所有无脊椎动物中堪称一流。它们的复眼由数千至上万个小眼组成,每个小眼都像一个六边形的感光管,捕捉着微小的图像,再由大脑将这些像素整合在一起,拼成完整的画面。

螳螂的眼睛

螳螂看到的画面示意:大脑将每个小眼看到的图像组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画面 来源:animalogic
动作迅速,精准猎杀:螳螂只吃活虫,当猎物进入攻击范围时,一旦有运动表现,螳螂会迅速伸出前足,用股节与胫节将它夹住,腿部锋利的尖刺顺势将其牢牢固定。猎物挣扎得越凶,被刺得也就越深,捕食时所用时间仅有0.01秒。

螳螂迅速出击

来源:BBC Earth Unplugged

慢放的捕食步骤
如此高超的螳螂拳,使得螳螂既可以捉到昆虫,甚至还可以捕捉到蜥蜴、鸟类等动物。

螳螂蜥蜴大战

螳螂捕鸟
操控螳螂的铁线虫
螳螂虽然凶猛,但是也有他的天敌。当螳螂吃下体内含有铁线虫的昆虫时,铁线虫会慢慢吸收螳螂身体的养分长大,螳螂被寄生后会感到饥饿并且烦躁不安,铁线虫成长到具有繁殖能力时,会释放出一种特殊的神经物质,操控螳螂寻找水源,然后再跳进水里自杀,此时铁线虫就会从螳螂体内钻出,在水里进行繁殖了。

螳螂被铁线虫寄生
最后让我们看看拥有螳螂拳神功的螳螂,艳丽的外表吧!螳螂不愧是昆虫界的幽灵杀手啊,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幽灵般杀气,练就了螳螂拳的身手和潘金莲的心啊,无所畏惧。

中华大刀螳

魔花螳螂

兰花螳螂

广斧螳螂

刺花螳螂

小提琴螳螂

枯叶螳螂

树枝螳螂

金螳

丽眼斑螳

华丽弧纹螳

菱背枯叶螳

敬请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