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姓孔
商朝最后被来自西方的周部落打败,商纣王亲自放了一把火把自己烧死了,商纣王的名字叫“子受”,隐约有些自作自受的意思。商朝灰飞烟灭,这也应了“玩火者必自焚”的老话。商纣王的教训告诉我们,习惯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后果,而后果左右命运。就像在春天时播种一样,你播下什么种子,在秋天时就会收获什么果实。套用德国诗人海涅的话,你播下的跳蚤,绝对收获不到龙种。因此,每一个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微子启与周朝的统治者采取了合作的态度,周公把原来商朝都城的地方分封给了微子启,建立了宋国。微子启传位于微子仲,微子仲就是孔子的正牌老祖宗。微子仲后历经九代到了弗父何,弗父何就是孔子的十世祖。
弗父何本是宋缗(mín)公的长子,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应该是嫡(dí)长子继承大位。嫡长子就是帝王的正妻所生的大儿子。弗父何身为正牌嫡长子,理所应当继承君位。但在商代还有一套继承系统作为“预案”——作为国君的大哥,可以把君位传给弟弟。也可能是弗父何平时不乖,不受父亲的宠爱,[1]所以宋缗公就把君位传给了弟弟熙,后来叫宋炀(yáng)公。
宋国作为殷商的后代,按照殷商的传统,大哥将君位传给弟弟,也是符合规矩的。但这让弗父何的弟弟鲋(fù)祀感到“很不爽”,鲋祀表示严重不服,杀了叔叔宋炀公,把王位夺了回来,送给弗父何。弗父何偏偏是个很低调的人,说什么也不愿做国君。没有办法,鲋祀就亲自坐上了王位。弗父何把王位让给弟弟,世人给了他很高的评价,但是他的后代从此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机会,而是成为宋国的大官。[2]
弗父何生宋父周,宋父周生世子胜,世子胜生正考父。正考父辅佐过三位国君,是宋国地位最为显赫的大官。正考父也是一个极为低调的人,他在家庙的一尊大鼎上刻下了自己的座右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yǔ),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zhān)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3]意思是,“每逢有任命提拔时都越来越谨慎,一次提拔要低着头,再次提拔要把背弓起来,三次提拔要弯腰,连走路都要小心翼翼靠墙走。生活中只要有这只鼎煮粥糊口就可以了”。正考父的谦虚谨慎有些过头,要是再次被提拔任命的话,岂不是要在地上爬了。但他生活简单朴素,工作勤勤恳恳,做人谦虚谨慎这种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正考父的儿子孔父嘉就没有这么低调了,他在宋国贵族间的争权夺利中被杀。但孔父嘉却是孔氏家族历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从他开始,他的后人开始以“孔”为氏,这是孔父嘉对孔氏家族的最大贡献,但是孔父嘉给孔氏家族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从他开始,孔氏家族就开始走向败落,这也意味着,他的后人将为重新获得贵族的身份而苦苦打拼。
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在宋国已经无法立足,只好逃亡到鲁国,做了无官无职的平头百姓。直到他的第三代孔防叔,才成为鲁国贵族臧孙氏的家臣,做了防邑宰,大概相当于“防”地的“县长”,人称“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了孔子。从孔父嘉开始一直到孔子,历经了五代,当时一般取五代祖先的氏为族名,所以孔父嘉的“孔”就正式成为孔子的族名,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姓孔的原因。
摘自文溪著《穿越历史看孔子》陕西未来出版社出版
[1] 此处有想象的成分,没有证据证明。
[2] 关于弗父何和鲋祀谁是嫡长子的问题,历史上尚存在争论,本书采用传统说法。
[3] 见《左传·昭公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