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中国的洛克菲勒,富可敌国的华人首富,张弼士传奇的一生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少年中国说》
1915年,在当时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商品博览会上,一位叫做张弼士的华人富商成为了当场的焦点,张弼士创立的张裕葡萄酿酒公司送展的美酒一举夺下了最优等奖以及4枚金质奖章,是当时在场人员中的绝对赢家。这也是中国的商品首次在世界上获得如此高的荣誉,从此之后,葡萄酒只属于西洋的历史被改写,在中国,也同样能够酿造出美味的葡萄酒,而创造这个奇迹的人,就是被美国人称为中国的洛克菲勒的张弼士。
张弼士的人生是早熟的,因为家境贫困,张弼士只跟着自己的秀才父亲念了三年书,13岁时便辍学在家放牛。18岁的时候,张弼士便背井离乡,只身渡海下南洋,到了印尼的雅加达。最开始到雅加达的时候,张弼士什么都做,大多时候都是干一些杂活,最开始是在一家米店做工,后来又到了一家纸行帮工。
张弼士为人宽厚,不是自己的东西绝不贪恋,而且张弼士做起事来十分认真,态度还很好,当时纸行的老板都看在眼里,觉得这个年轻人是一个可靠之人。当时纸行的老板有一个宝贝独生女儿,在观察了张弼士一段时间后,纸行老板放心的将女儿许配给了张弼士,而后来这位妻子也成了张弼士经商之路的得力助手。
后来,张弼士的岳父因病去世,他也就继承了岳父的家产,这笔资金也就成为了张弼士日后成为富商的一笔起始资金。他发现雅加达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来的人越多,对于高档酒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他嗅到了酒类的商机,于是他首先开办了一家经营各个国家酒类的商行。许多外国人看张弼士的酒都是来自欧洲的原装酒,于是放心的在他那里购买,一时间,生意越做越好。
之后,张弼士又承包了荷属东印度一些岛屿的鸦片烟税,这项业务的开办使得张弼士的资产迅速得到扩充,成为了雅加达的大富商。但张弼士并没有停下他的脚步,他又发现了垦殖开发的商机,于是开始大力地投资种植业,大规模的开荒,专门种植椰子、咖啡等,这些作物纷纷卖到了欧洲,再次让张弼士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最终让张弼士成为闻名世界的华人富商的,还是他的葡萄酒产业。而张弼士开始做葡萄酒,更是一次历史的巧遇。
1871年,张弼士出席了一场法国领事举办的酒宴。酒宴上,人们都在大肆赞扬一个法国品牌的葡萄酒,法国领事听了很高兴,于是开始和在座的各位大谈葡萄酒,知道张弼士来自于中国,于是他告诉张弼士,如果用来自于山东烟台的葡萄来酿酒的话,酒的味道并不会比法国的差。张弼士听了之后一脸疑惑,一个来自法国的人怎么会那么了解山东的葡萄呢?要知道,张弼士作为一个中国人,都对山东烟台的葡萄一无所知。这时法国领事道出了真相,原来当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的时候,法国的士兵们就曾品尝过烟台的葡萄,他们用压榨机简单酿造出了一些葡萄酒,味道十分香醇。
或许法国领事只是和张弼士分享一个故事,可是张弼士听了大吃一惊,虽然现在他在南洋做生意已经做得风生水起,可是他的心里也还一直牵挂着祖国。
1891年,张弼士受邀到烟台办事,正好张弼士可以借机考察一下烟台的情况。张弼时发现,烟台气候湿润,土壤肥沃,真的是一个适宜种植葡萄的好地方,看来当时法国领事说的话都是真的。
张弼时二话没说,立刻下定决心要在烟台投资设厂,就这样,张裕葡萄酿酒公司成立了。
第二年,张弼时投资了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开辟了大片的荒山,作为栽种葡萄的基地。张弼时做事向来追求完美,为了种出最高质量的葡萄,他分别从法国、意大利、德国多个国家引进了一百多种葡萄品种;接着为了酿造出一流口感的葡萄酒,他还从国外引进了压榨机、蒸馏机等世界先进的酿酒设备。之后他还建造了闻名世界的大型地下酒窖,一个现代化的酿酒企业就此产生。
不久之后,张弼时公司酿造出的葡萄酒就已经声名远扬,远销海外,张弼士也通过葡萄酒公司身价倍涨,简直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就连孙中山先生都为张裕葡萄酿酒公司题词:品重醴泉,以此作为嘉奖与鼓励。
1893年,张弼士被光绪皇帝召回国内,张弼士多次向光绪皇帝表明,想要振兴商务,一是需要开设商部,二是开设特区,三是吸引外资。可见张弼士并非一个只知道赚钱的商人,在政治上,他同样有着一番高见。后来,光绪帝听取了张弼士的建议,成立了商部,还钦点张弼士为商部考察外埠的商务大大臣。
1910年,孙中山先生邀请张弼士出任全国商会的联合会会长。辛亥革命之后,清朝被推翻,虽然张弼士原来是清朝统治者身边的红人,可是当时的人们仍旧十分看重张弼士,再次选张弼士为商会联合会会长,可见张弼士绝非一般人物。
不过,当时的美国人为什么送给了张弼士“中国的洛克菲勒”这一美称呢?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洛克菲勒是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的创始人,是当时的美国首富,而张弼士则是当时的南洋首富。二是因为张弼士一样,乐善好施,据文章记载,张弼士所捐赠款项“亦不下二三百万焉”,为民生国计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1916年,张弼士因病逝世于荷兰皇家医院,临终前,张弼士留下了遗言,想要死葬家乡,这位商业大亨、传奇的政治人物,终于落叶归根。
参考资料:《百侯人文》《张弼士君生平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