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镌刻着1万多犹太人名单墙,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
众所周知,希特勒上台后,以“水晶玻璃之夜”为开端,纳粹对犹太人开始了有组织的大规模血腥屠杀,许多国家也相继开始了大规模的排犹运动。
而此时的上海,却犹如“圣母”一般向犹太人敞开了双臂,“上海隔都”也被犹太人称为大难中的“诺亚方舟”。为何数以万计的犹太人愿意不辞辛苦的集聚上海?在这里又留下了怎样的故事?
上海避难所
据相关统计,整个二战期间,流亡到上海且有名可考的犹太人多达2.5万。这个数字超过了当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度和南非五个国家收留的犹太难民总和。
但是,这一惊人数字的背后仍有一些问题难以解释,当时的二战战火已经烧遍全世界,中国亦是如此,可为何这些无处可去的犹太难民仍然对上海充满向往,而且可以毫无障碍地进入呢?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三个月后,除各租界地区外,整个上海全部沦入敌手。而此时,南京尚未沦陷,汪精卫傀儡政权也没有建立起来,而英、法等只是租界的管理者,并没有签证权,这样租界地就出现了一个“三不管”的外交移民空间。
战争虽然将一切正常的秩序打乱,但上海的租借地反而形成了一个管理真空,于是上海出现了一个全世界看来都十分独特的景观——成为唯一一个外国人无需签证手续就可以自由进入的城市。
就这样,血雨腥风的战场竟然成为流亡者的庇护所。但辗转来到上海的犹太人是否考虑到,纳粹的盟友日本在实际掌握着上海的控制权,刚刚逃离虎口的犹太人会不会又入狼窝呢?
“梅辛格”计划流产和“上海隔都”
就在上海犹太人的生活稍微看到一丝希望的时候,1942年纳粹党通过了犹太人最后解决方案,决定将所有犹太人赶入集中营,开始大规模屠杀。这是一个种族灭绝的行动,纳粹会放过那些逃到东方的犹太幸存者吗?
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德国当然注意到了这一大批逃往上海的犹太人。于是,一项名为“梅辛格”的秘密计划开始浮出水面,计划内容:将停留在上海的所有犹太人全部杀掉!
德国纳粹梅辛格,他在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历史中,曾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称为“华沙屠夫”,并且他也确实到过上海。
当时,日本人对于“梅辛格”计划一开始就很难接受,他们虽然杀了很多中国人,但是并不想杀犹太人,更重要的是,日本人还希望依靠犹太人的财富来推行在中国进行的伪满洲建设计划。盘算再三,日本提出了一个相对折中的方案应付德国:在上海划出一片“无国籍犹太人隔离区”,即所谓的“上海隔都”。
聪明的犹太人,善良的中国人
最初流亡到上海的犹太人身无分文,语言也不通,想要生存,只能依靠外界帮助。在如今的上海霍山公园对面,是当年的美国犹太人救济协会。犹太人每天排着长队领取食物,在露天进餐。
此种境遇,对于生活一直富足的犹太人来说实在不堪。精明的犹太人明白,领取救急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他们开始在这里寻求立足之道。
有些犹太人在虹口做起了小生意,比如经营咖啡馆、冰淇淋冷饮店,还有做香肠、蜡烛、肥皂等。这些东西一开始都只是难民用,后来中国人也用,因为犹太人开的店里的东西很便宜,比法租界路上的那些商店便宜很多。
舟山路就是当年犹太人聚居的地方,也是虹口区当年最繁华的地方,犹太社区在这里定期举行音乐会、舞会等活动,浓郁的中欧生活情调,精致的建筑风格和独有的“中、犹混居”生活气息,让这一区域拥有了“小维也纳”的美誉。在鼎盛的时期,走在这条街道上,几乎令人错以为身在欧洲。
说到底,这里当时本就是上海的一块流放地,却又迎来了一群被全世界放逐的难民,而这群被称为全世界最聪明的族群,在之后的几年里,竟也能把这里折腾得风生水起,热热闹闹。这些“上海犹太人”迅速习惯了新的寄居生活:他们学会了给人剃头、送报纸和打家具;学会了生煤球炉,倒马桶,去老虎灶泡开水;用怪腔怪调的上海话,同他的邻居们还价。
很多人会说,中国政府的人道主义接纳了他们。这话对,也不对。要说感谢,倒是真应该褒奖那些普通的上海人。
在那段艰苦岁月里,面对同样的物资紧张,他们并没有选择排外,而是让出房间安置犹太难民居住;帮助犹太难民寻找工作;为犹太难民提供生活上的各种帮助,如帮助照看犹太儿童、为犹太难民提供一些生活必需品;让中国儿童带着犹太儿童一块学习,如霍山路小学,曾接收犹太难民儿童进校读书等。
在虹口的公平路一带,有两条犹太人居住最密集的弄堂,一度被日本人在出口焊上铁栅栏,禁止出入长达一年之久。被困的2000余人,最后大部分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这是因为居住在周围的上海市民,采用将面饼等食物掷过去的原始方法,救助了他们。据说,目前健在的一些当年的犹太难民,直到现在还能讲一口地道的老上海话。
如今,随着历史的变迁,“上海隔都”这一带大片犹太建筑,已成了老式居住小区。舟山路上的那些房子,更像是一个迟暮的美人,褪去了昔日的繁华。
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里,有一面镌刻着13732位曾在这里避难的犹太人名单墙,它将那段历史永远的留在了这里。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