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18,古意长安:丝路的起点,也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的起点
自长安出发,向西经过河西,过玉门关、阳关抵达西域诸国,这便是汉代丝绸之路最初的路径。公元前139年,时年二十六岁的张骞在长安城的未央宫中接过了汉武帝手中的节杖,率众出使西域,前往大月氏联络共抗匈奴事宜。但不久后他为匈奴人所获,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居在匈奴境内。漫长的时光中,他始终保持汉节不失。可以想见,或许他自长安与武帝辞别时那一刻的景象,曾无数次在他的记忆中闪回。宋代词人辛弃疾有“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词句,这恰好真实地反映出了张骞在匈奴时的心境。直到离开长安十三年后,张骞才最终得以重返故土,尽管他并未实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做出了凿空西域,开辟丝路的巨大贡献。
此后,丝绸之路成为西域与中原的重要商道,开始推动着汉王朝与西域诸国的政治交流与商贸发展。为了促进西域的稳定和丝绸之路的畅通与安全,汉王朝非常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修建了丝绸之路沿线的道路,并且设置了亭障,为路上的商旅提供了休憩和饮食的场所。这些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彼时的长安城,外商云集,商旅不绝。一方面,西域各国派往汉廷的使者往来朝觐,商人们也常常组成几十人乃至几百人的商队,运载着来自各地的珍奇物产来到长安进行贸易。《汉书·西域传》详细地描述了丝绸之路开通之后西域诸国至长安贸易的盛景:“自是之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珍盈于后宫,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
殊方异物,四面而至。”通过这些描绘,我们似乎看到了千年前长安城中的繁盛与辉煌。另一方面,丝绸之路的兴盛也为前往西域的汉使、商人提供了良好的商机,他们在路上络绎不绝,汉地的特产也大量外运,特别是传统丝绸——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使得秦末以来遭受破坏的农业获得了恢复和发展,桑蚕技术也逐渐成熟,这为丝绸的大批量生产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的手工艺精巧绝伦,花样繁多、精致华美的丝绸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彼时的长安城里,有专门用来制造丝绸的东西织室,不仅如此,在上林苑里还有专门的蚕室和茧馆。在民间,家家种桑,户户养蚕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
“男耕女织”也是当时中国农户的生产方式,并且长期地存续,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丝绸之路的畅通为中国的丝绸打开了销路,丝绸的需求量成倍增长。
汉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也促进了西域诸国与中原王朝之间的文化交流。从西域传来的歌舞在长安风靡一时,箜篌、琵琶、胡笛、胡笳等乐器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胡乐在长安迅速流行起来。同时, 到长安来的胡商以及诸国的使臣积极学习汉文化,以便将汉帝国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回西域。可以说,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推动了古代中国族群的自然凝聚,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应该说,汉长安既是西域胡商来汉贸易的目的地,也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