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愤图强”还是“发奋图强”?
最近看到一位网友发的图片,质疑两院院士大会上的横幅出现了错别字,网友们的评论不仅热闹而且丰富,更甚者是精彩,那么到底如何呢?
我们先来看一张网络图片,图片来源已经无从考证了,在这里引用一下:

其实看到这张图片,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词没有错,本来就是“发愤图强”。
但是我看了很多网友的评论,主要的意思就是有一种手法叫做通假字,而且很多人都表示“愤”通“奋”,对“愤”字极尽嘲讽之意味,而且字里行间的意思是“发奋图强”才对。
看了诸多评论,我又对我的“确定”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睡意全无,从床上瞬间爬了起来
我要去一探究竟。
我首先拿出了商务印书馆《新华成语词典》(第二版),在这一版里,果然有“发奋图强”和“发愤图强”,但是给出的解释是“发奋图强”见“发愤图强”,显然从这个解释来看


“发愤图强”方为正源。
于是我又拿出了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在这个组词里,仅仅有“发愤图强”,“发奋图强”竟然没有了踪迹。


其实从这两本词典里,我们已经可以得出相关的结论了,那就是这个成语本身就是“发愤图强”。
于是我又拿出了《中华成语大辞典》,这是一部1986年出版的书,这这本词典里,也仅仅有“发愤图强”。


所以说,图片里成语的使用完全正确
更有意思的事情来了哈,当我把我写的文字复制过来,发文助手竟然提醒我有两个错别字:

不知道发文助手的词库来自哪里,为何会提示错误?
那么“发奋图强”错了吗?从现代语言的习惯来看,这两个字都对,没有对错。
在商务印书馆《新华成语词典》(第二版)里解释的很清楚
“发愤图强”又作“发奋图强”
它举了一个例子:
杨沫《青春之歌》二部40章:“老爸这大年纪,还这样关心国事,真是了不得,这就激励我们青年人要更加发奋图强了”
其实我们可以大胆质疑,杨沫在他们的这本书中写了白字,但是语言也并没有金科玉律,很多的语言也是说的多了也就成为了一种习惯。
发文助手都提示我的错别字,不得不说,“发奋图强”在语言习惯中渐渐的被人们所接受、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