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挣钱太难了,不是社会的戾气太重,而是我们心里憋气没地方撒
总有听一些专家说,这个社会戾气越来越重了。我想说,不是我们戾气重了,是有些人太坏,我们老百姓活得太累太惨了。
戾气的根源究竟从何而来?
不是大家心性不好,而是大多数人心里的那口气憋久了,找不到一个出口。
1
百姓的生活压力大,幸福感缺失。
作为一个底层人员,我说一句真心话。现在生活比几十年前确实方便太多了,物资也丰富了很多倍,但是不知为什么,总感觉很没安全感。
工资涨得跟不上物价,日常开销像无底洞,很多人拼了命地工作,却依然看不到生活的盼头。
生存是第一位的,温饱解决了,才会谈论什么幸福感、归属感。然而对于不少普通家庭来说,幸福感早已变成了一种奢侈。
李大哥是我街坊,四十出头,本应是家庭的顶梁柱,然而这几年来,他和他媳妇每天都愁眉不展。
原因无他,日子太难了。房贷、孩子的学费、老人看病,这些事一件接一件地压过来,工资却一点不见涨。
每次他跟我聊到生活时,总是忍不住长叹一声,说:“活着好累,太累了!”
这不是矫情,而是活生生的现实。社会的繁荣似乎只属于少数人,底层百姓虽然兢兢业业,却依然挣扎在温饱线上。
许多人表面看似平静,内心却积攒了太多的不满与无奈。
2
科技发展快,但底层人挣钱难,生活更疲惫
科技确实在快速发,AI、大数据、新能源,一个个新词汇令人眼花缭乱,似乎人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智能时代”。
但科技的快速发展并没有为普通人带来更多的机会,反而让一些底层劳动者的工作更不稳定。
如今的送外卖、快递员,他们的工作虽然紧跟时代潮流,但说到底,依旧是高强度、低收入。
更可怕的是,很多岗位因为自动化、智能化的推进,直接让他们面临失业的风险。
马路上的共享单车看似方便快捷,但你知道吗?那些摆放、整理单车的工人,日复一日地干着最基础的活,却可能随时被机器替代。
程大姐曾在一家公司做文员,兢兢业业地干了十多年,忽然一天,她接到通知,公司决定使用新系统,简化文书流程,减少人工成本,她被迫下岗。
这件事让她一度情绪崩溃,自己年纪大了,技能老化,找新工作几乎无望。她说:“我不怕吃苦,最怕的是吃了苦,却看不到希望。”
科技发展确实让富人们生活得更方便了,但底层的普通劳动者,反倒因为科技的进步变得更加疲惫和无助。
3
富人掌控话语权,穷人动粗是无奈的发声
富人常说:“有什么事情,有理讲理,不喜欢你们这些穷人动粗!”
可穷人为什么要动粗呢?
有时候,穷人动粗恰恰是因为他们的理根本无处可讲。
在这个社会里,真正掌控话语权和资源的是少数富人,而底层百姓即使心中有理,却很难找到表达的渠道。
还记得前阵子发生的一起事件:某企业无故裁员,一名基层工人因为拿不到应有的赔偿,冲动之下和企业方的代表发生了激烈冲突。
有人说他不理智,说他不应该用暴力解决问题。但试问,他走遍了所有正规途径,却一次次被推诿和冷落,这口气憋在心里,自然会有一天爆发出来。
这是很多底层人的真实写照,他们并不想动粗,甚至一开始他们是理智的、克制的,但无奈社会给他们的反馈总是冰冷的。
他们没有掌控资源和话语权的能力,只能在一次次被忽视和无视中选择用最原始的方式表达不满。
富人们站在道德的高地上,批判穷人的“戾气”,却从未反思过,底层百姓的戾气,究竟是如何来的。
4
心里那口气无处发泄,是生活的最大无奈。
在这个挣钱越来越难的社会里,普通百姓的心里往往憋着一口气。
这口气,来源于对生活的无奈,来源于不公的遭遇,也来源于社会结构的固化。
面对房价的居高、医疗的昂贵、教育的压力,普通人只能咬牙撑下去,可是撑到最后,往往精疲力竭。
这口气无处发泄,有些人选择了隐忍,有些人选择了激烈的方式,而无论哪种方式,最终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底层人的声音太微弱,太容易被淹没。
前几天,网上有个新闻,说的是某地工厂倒闭,许多工人辛苦一辈子积攒的养老金和补偿金被拖欠不发。
大家去讨要说法,却得不到明确的回应。这种无声的压迫,才是戾气真正的根源。
我们不能简单地指责这个社会戾气太重,因为每一个看似情绪失控的背后,都有一个长期压抑、积累的过程。
底层百姓的挣扎、愤怒,绝不仅仅是个别现象,它折射出的是一个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当富人们掌控着资源、权力,普通人想要讲理,却发现理根本不在他们手中,根本无理可讲。
这个社会最大的痛点,不是戾气重,而是普通人挣扎在困境中,心里憋着的那口气,无处发泄。
道德的沦丧,文化的缺失,认知的低下,生活开销的增大,这怎么可能让人有一个好心情。
如果人人都过的幸福自在,开心快乐,无忧无愁,谁吃饱了没事乱发脾气?
底层人民已经很难了,别为难我们了。
当一丝希望都没有的时候,只剩下绝望。
你可以想象一个绝望的人,不要招惹他,给人留点希望吧。
不是社会戾气变重了,是老百姓有气没地方撒!整个社会都卷得厉害,人人活得不轻松。
我们何时能放慢脚步,让生活变得从容?
(图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