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就职演说,有3个没想到:只提一次中国,要让美军维护和平
特朗普一踏入白宫,就掀起了一场席卷全球的政治风暴。
就职典礼的余音还未散尽,他便迫不及待地展示了他标志性的“风暴式操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接连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和世卫组织,将“美国优先”的旗帜高高举起。
这一系列“退群”举动,犹如一连串炸雷,震动了全球政坛。

在就职演讲中,特朗普抛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宣言:他要将美军打造成“和平使者”。
这长期以来,美军在国际社会一直都备受争议,他们频繁的军事干预和在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存在,被一些国家视为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
而如今,特朗普却要将这支军队塑造成“和平使者”。

“和平”这个词从特朗普口中说出,显得格外突兀,与他一贯强硬的形象格格不入。
他声称:
未来衡量美国军事成功的标准不再是赢得多少战争,而是在于避免多少战争。
他要让美军成为“终结战争的和平缔造者”,用军事力量来制止战争的发生。

这番言论,听起来像是对美国传统军事政策的彻底颠覆,也让人不禁怀疑,特朗普是否真的有意改变美国的军事战略。
然而,仔细分析特朗普的“和平使者”战略,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潜藏的矛盾和悖论。
美国庞大的军工复合体与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利益与军事冲突的持续息息相关。

如果美军真的转型为“和平使者”,减少军事干预,那么这些军工巨头的利益将会受到严重损害。
他们会坐视自己的饭碗被砸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而且美国一直以来奉行的都是“以实力求和平”的战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是其维护全球霸权的重要支柱。

如果美军真的放弃战争,转而追求和平,那么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将会受到削弱。
特朗普真的愿意放弃美国的霸权地位吗?这同样值得怀疑。
与对“和平使者”的大肆渲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朗普对一些重要的国际热点问题却显得格外冷淡。

在他的就职演说中,几乎没有提及当时全球最棘手的议题,例如俄乌冲突和中东局势。
相反,他却将大量的篇幅用于讨论美国周边事务,甚至宣布要将“墨西哥湾”改名为“美国湾”。
这种看似荒诞的举动,实际上反映了特朗普战略重心的转移。

他将目光从遥远的国际舞台收回到美国自身及其周边地区。
在特朗普看来,美国过去几十年在全球事务中投入了过多的资源和精力,却收效甚微,甚至还损害了自身的利益。
与其继续在全球范围内担任“世界警察”的角色,不如将资源集中用于解决国内问题和巩固周边地区的稳定。

因此,他选择将欧洲、中东等地区列入“差生待坐区”,不再将这些地区的稳定视为美国的优先事项。
这种战略收缩对全球局势的影响是深远的。那些长期以来依赖美国支持的国家和地区,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例如,俄乌冲突和中东乱局,在失去美国的干预后,可能会进一步升级,甚至引发新的冲突。

世界局势的稳定,不再取决于美国的“维持”。
就职典礼前,特朗普频频向中国示好,释放出“中美友好”的信号,营造出一种他迫不及待要与我国“搭台唱戏”的氛围。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这场备受瞩目的就职演讲中,他却对中美关系轻描淡写。
“高度重视”变成了“一笔带过”,甚至只在提及巴拿马运河时才顺带提了一句中国,仿佛中美关系并非他关注的重点。

这种前后矛盾的态度,让不少人产生了的种种猜测和疑惑。
作为精明的商人,特朗普深知中美合作的重要性,中国庞大的市场和制造业实力对美国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符合美国的长期利益。
但他也面临着来自国内的巨大压力。

毕竟美国政坛内部存在一股强大的反华势力,他们对中国的崛起充满警惕和敌意,时刻准备着对任何对华友好的政策发起攻击。
因此特朗普选择了在就职演讲中对中美关系“打静音”。
无论是对中美关系的“静音战术”,还是“突兀”的和平使者战略,抑或是对全球热点问题的冷处理,都体现了特朗普的核心信条——“美国优先”。

他将“孤立主义”提升到了一种新的高度,将其变成了一种“核武器”,用来维护美国的利益,实现其自私的战略目标。
这种极端的“美国优先”政策,必然会引发国内外的强烈反弹。
在美国国内,军工复合体、鹰派势力以及资本巨头等,都对特朗普的政策心存不满,他们与特朗普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随时可能爆发。

在国际上,美国的盟友可能会感到失望和不安,而其竞争对手则可能会趁机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
但世界各国需要团结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和平、稳定和繁荣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