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乾隆帝的文化遗产与中华智慧的巅峰之作
《四库全书》:文化集大成者
1773年3月,在清高宗乾隆皇帝的主持下,开始编修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它是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九年完成初稿的大型丛书。
《四库全书》共计收书3503种、79337卷(相当于《永乐大典》的3.5倍)、36000余册,约八亿字。这是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的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这里找到源头。
编纂《四库全书》的背景
清朝编纂《四库全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对明朝《永乐大典》进行辑佚的需要
1772年,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中存在许多失传文献的情况。乾隆皇帝对此表示认可,命令将所有辑佚的书籍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的官刻书汇编在一起,形成《四库全书》。这里的“四库”指的是历代官方藏书的分类方法,包括经、史、子、集四部,因此称为全书。
乾嘉考据学派的影响
乾嘉学派是清朝前期的主流学风,以考据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而著称。该学派在乾隆、嘉庆两朝达到了鼎盛,主要创始人顾炎武提出的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开启了清初一代朴实学风。受此影响,乾隆朝的学者们大量阅读藏书,以考证学术源流,因此《四库全书》成为对近两千年学术文化发展脉络的梳理和评价。
乾隆帝想要建立修书之功
古人有云,伟人当“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乾隆皇帝在“立德”和“立功”方面已有所成就,而在“立言”方面,他希望通过《四库全书》留下文化遗产,展现其文治之功,超越前代皇帝。
《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
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步骤:
征集图书
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朝廷设立“四库全书馆”,进行征书工作,历时七年多,最终征集图书13501种。
筛选、整理图书
收集到的图书经过筛选,符合抄录条件的列入“着录”,不合格的列为“存目”。对涉及清王朝统治批评的书籍一律禁毁,最终收录3461种图书。
抄写底本
抄写工作由3826人担任,每人每天抄写1000字,抄写工作进展顺利,确保了《四库全书》的完成。
校订过程
校订是最后的关键步骤,经过分校、复校后,最终由总裁抽阅,确保书籍的准确性和美观性。
《四库全书》的影响与命运
《四库全书》成书后,乾隆帝在南北方建立了七阁存放。虽然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时部分书籍被焚毁,但《四库全书》作为中国最丰富、最完备的典籍集成,仍然对传统文化的梳理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不仅保存了大量文献,还在古籍整理方法、目录学等方面对后来的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无论从内容的全面性还是学术上的体例开发来看,《四库全书》都具有极高的研究、收藏和欣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