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号》原型人物:七旬老兵苦寻部队48年,向首长复命请求归队
1996年,沈阳军区某炮团团长王永久,在雪地发现一名冻僵的老汉,竟是失散了48年的老战友。老汉说:“48年来,我无时无刻想着归队复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996年,一辆部队给养车缓慢地在清晨的雪地里行进,突然副驾驶的战士看到不远处的路旁,躺着一个鼓鼓囊囊的“东西”。战士们立刻提高了警惕。
随着车的临近,战士们这才确定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农。他们赶紧将老人抬到车上,带到了目的地沈阳第64集团军炮兵团。经过全面检查,老人只是饿晕了。
老人睁开眼后,盯住眼前的战士,不禁“呜呜......呜呜......”地哭了起来。战士们不明所以,赶紧找来团长王永庆。
没想到老人两行热泪,双手颤抖地拉住王团长,倒出了一肚子的心酸......
老人叫常孟兰,河北石家庄人,1944年参军,是一名晋察冀解放军排长,他胆大心细、敢打硬拼,受到部队领导的认可。
1948年,一路急行240里,前去执行重要任务的4纵,刚走到北京延庆古长城附近,却意外遭遇了国民党昝三军主力。考虑到还有更重要的任务,不能被这股突如其来的敌人打乱整个作战计划。
于是,经过部队领导决定,由一个班冒充主力部队,吸引敌人注意力,为大部队转移赢得时间。营长考虑再三,觉得这个任务交给常孟兰最为放心。
常孟兰对于这样艰巨的任务从来就没有退缩过,他带出来的战士也没有“孬种”。8个人齐整整的回答:“保证完成任务!”
11月19日,大部队开始转移。
临行前,连长何有海叮嘱常孟兰一定要将敌人拖住,同时,也要随时注意军号声,大部队一旦转移成功,他就会让号手吹响“集结号”。
接着,何有海带领战士们撤退,追赶大部队。常孟兰坚定地敬了一个军礼,便带着他的7名战士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中了。
战斗打响后,震天动地的枪炮声掩盖了一切,常孟兰担心听不到连长的撤退命令,便安排一名最年轻的小战士,埋伏在远离主战场100多米的地方,等待接收信号。他和其他战士则全神贯注的与敌人展开厮杀。
起初,敌人只是试探性进攻,常孟兰想着:既然冒充主力,就要打出气势来。
于是,火力十分猛烈。这一招还真把敌人给唬住了。敌军放慢了进攻速度,始终是打打停停。这无形当中就给大部队赢得了更多的转移时间。
可是,不久之后,情况完全改变了。敌方阵地出现了大量坦克和装甲车,而此时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也提高了进攻速度。
常孟兰他们深知:一场恶仗,这才刚刚开始。
几个战士和常孟兰商量:“时间已经这么久了,大部队也该转移了。况且,我们的弹药已经不多了,是不是可以撤了?”
常孟兰坚定地命令:“连长说了,要我们坚持到天黑,等他的号声再撤,这样才能确保大部队的安全。天还没有完全黑,等着!”
突然,一发炮弹落在了他们的旁边,两名战士应声倒下。常孟兰此时,心里一沉。可是,为了保证完成任务,我们必须死守阵地。
天渐渐黑下来,敌人开始投放照明弹。此时他们已经弹尽粮绝,但是,还是没有“集结号”的反馈。
常孟兰心想:应该差不多了,如果再不撤退,只有束手就擒。
于是他大声对战士们说:“我来掩护,大家准备撤退。”
就这样,在夜色的掩护下,常孟兰一口气跑出了几十里,终于撤出了阵地。
可是,环顾四周,死一样的寂静,除了自己急促的呼吸声,没有一点活的痕迹。他不知道其他战友此时此刻在哪?是否还活着?
常孟兰一路向前,一路乞讨,一路寻找,他想追上大部队,向连长汇报情况。
可是始终没有部队的消息。无奈之下,他只得回到河北老家等待消息。可是,这一等就是48年。
期间,他曾不止一次通过各种方式打听部队的情况,但是,战乱年月,一切都变得复杂和困难。
1996年,常孟兰听说:当年部队已经多次重组,4纵的部分部队目前驻扎在沈阳。当时已是年关。可是,常孟兰已经等了48年,他一秒钟都等不及了。
于是,他背起行装,一路北上。老人日夜兼程,终于累倒在雪地上,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听完老人的讲述,王永久似乎从老人那历经沧桑的脸上找到了熟悉的感觉。“是他,军部立功墙上有他年轻时的照片。”王永久紧紧地攥住老人的双手,激动地说不出话来。
当听到王永久说,何有海连长早就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了。常孟兰潸然泪下。
2005年,常孟兰带着一丝欣慰,也带着一丝遗憾,走完了坎坷的一生。他很想知道:当初连长有没有吹号?
2008年,常孟兰的故事被改编成了电影《集结号》,反响强烈,感动了无数观众。
一位脸上带着疤痕的失明老人,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说:“当时,为了确保大部队不暴露,并没有吹号。常孟兰,你是好样的!”
或许,当年究竟是否吹响了“集结号”,对于如今的常孟兰已经不再重要。
但是,当电影《集结号》包揽2008-2009年度几乎所有创作奖项时,我们分明听到新时代的“集结号”,在人们的心中已然响起了:
为了祖国的安宁,我们必将誓死守卫!
#头条文章养成计划##历史##夏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