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才子的一首禅诗,构思新奇,充满浓浓的禅意
唐代很多诗歌作品都曾受到禅宗的影响,最典型的莫过于王维。其他一些诗人因为仕途受挫、命运多舛,也会在不经意中接近佛禅,从中得到禅意的启示,同时也为其文学作品注入新的生机。正因为很多诗人受到禅宗思想的熏陶,才会有清净绝俗的作品出炉。下面分享的是唐代才子的一首禅诗,构思新奇,充满浓浓的禅意。

文殊院避暑唐代: 李群玉赤日黄埃满世间,松声入耳即心闲。愿寻五百仙人去,一世清凉住雪山。

李群玉,字文山,唐代诗人,他的作品诗笔妍丽,才力遒健。杜牧曾劝李群玉参加科举考试,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也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于是他徒步负琴,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他的诗歌异常高雅。可是皇帝并没有给他什么优厚的待遇,于是三年后诗人便辞官回归故里。

李群玉没有在仕途中得到预期的结果,便悠闲地隐居山林,时而与僧侣交游,时而和道人往来。这一日诗人游访文殊院,时值酷暑盛夏,游客也稀稀拉拉没有几个。李群玉却觉得寺院地处深山,不仅林木蓊郁、曲径通幽,而且远离尘嚣、幽静清净,正是一处寻幽探胜、消遣人生的好地方,也是修身养性的难得场所。他在避暑寺院时,便以这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首句借助视觉感受,描写夏日炎热的程度,“赤日黄埃满世间”。赤日,形容盛夏时整个地球就像一个大火球;黄埃,指铺积于地面和弥漫于空中的尘土。赤、黄都属于暖色调,二者并举,更增添了一种触目惊心的效果。“满世间”三字,则进一步从空间范围,写出夏日的炎威充斥于尘世中的每一个角落,也为下文入寺避暑铺设了津梁。

诗人尚未进入寺院,就听到寺院周围的阵阵松涛,“松声入耳即心闲。”一颗苦于暑热的烦躁之心,立即得到安顿。松声传入耳鼓,也将其携带的凉意沁入诗人的心田,简直成为一首入心的送凉妙曲。茂密的松林让诗人感觉身心舒爽,满足了避暑的欲望。作者巧妙地利用视觉和听觉感受,表达了赤日炎炎、松涛阵阵对自己的影响,从酷热难耐到无比清凉,这种体验就像是急转弯,也让读者如临其境、羡慕不已。作者虽然不提一字爽快,但“心闲”二字,既表达出对禅意氛围的感受,也抒发了内心恬静安然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更加精彩,“愿寻五百仙人去,一世清凉住雪山。”诗人不再继续描写寺院内的清凉环境,也不着墨于自己的切身感受,而是转换角度,开拓新的诗境。五百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五百弟子,常随佛祖听法传道;仙人,原是道教称谓,诗中称罗汉为仙人,反映了唐代佛教与道教相互融合的情况。

面对庄严威武的神像,诗人忽生奇想,如果追寻他们而去雪山,岂不永远都生活于清凉的世界中。诗人早在寺外松林就已解除了暑热之苦,用不着再远适雪山,其实是在寻找精神归宿。沐浴于佛光禅影之中,诗人的情感开始升华,不再满足于肌肤之苦的解除,更盼望脱离尘世的心灵痛苦。“雪山”二字,一语双关,既代表清凉之地,也表达出作者向往佛国的愿望。

这首诗起于避暑,终于寻佛,显得非常新奇。首先诗人构思新,没有特意地描写炎热的感受,只是通过情景描写,展现酷暑盛夏的难耐。其次作品意境奇,五百仙人、清凉雪山,令人眼前一亮,浓浓的禅意、凉凉的感觉,都扑面而来,令人无法抵挡,更仿佛置身浮云、梦见青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