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雀鳝、罗非鱼、巴西龟……部分物种被放生后大量死亡,研究呼吁科学放生
祈福动物释放,更为人熟悉的名字为“放生”。它常常伴随着生物入侵的风险。对放生的量化研究,有助于我们更为直观地看待这一行为潜在的危害。
为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宣研究员团队联合十余家国内外单位,从影响外来物种入侵成功的繁殖体压力和栖息地适宜性两方面开展了研究。该项工作近日在线发表在生态与环境保护领域重要刊物《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中国63%的高放生强度地区也适合非本地脊椎动物的建立。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珠江流域的干、支流18个放生点和对照点开展了野外验证研究,发现24种在放生活动中被释放的外来鱼类中,22种已经在放生水域建立了野生种群。
这是国内首次对放生相关入侵风险进行全面的定量评估,种种发现表明,与放生相关的生物入侵风险总体较高。
放生鱼。图/视觉中国
【1】鱼类、龟类、鸟类在放生仪式中更受欢迎
在现代放生活动中,某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为常见,比如鱼类。“组织放生活动,通常以增殖放流的形式来进行,这也是国家提倡的,我们会选择有资质的鱼苗而不是成鱼来放生。”广东放生协会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九派新闻。
研究对过去70年共计9700余次组织祈福性动物放生事件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从放生记录提供的700多个俗名中,研究人员确定了29个在中国放生活动中使用过的非本地脊椎动物物种,包括1个两栖类物种、1个爬行类物种、4个鸟类物种,淡水鱼类23种。
在当地市场上作为食品或宠物出售的736种非本地脊椎动物中,两栖动物有43种,爬行动物225种,哺乳动物97种,鸟类150种,淡水鱼类221种。
而从1950年到2021年,共有1722种非本地脊椎动物被引入中国。其中包括94种两栖类、518种爬行类、239种哺乳类、455种鸟类和416种淡水鱼类。
中国动物放生相关的繁殖体压力、适宜建群和综合入侵热点分布。图/论文截图
通过模型,研究考察了中国的放生强度与这些事件中释放的非本地脊椎动物的栖息地适宜性之间的重叠。结果表明,中国63%的高放生强度地区也适合非本地脊椎动物的建立。这些高风险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南和华东地区,包括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地。
2020年和2021年的7月至10月,研究人员还在广东省进行了淡水鱼类调查,并对放生参与者进行访谈。在实地调查中,在24种被放生的非本地鱼类里,22种已经建立了野生种群。
【2】曾有人放生2.5万斤鲇鱼,因破坏生态遭索赔
罗非鱼,在两广地区俗称为福寿鱼,因其有美好的谐音寓意,也常被人进行放生。
2023年10月份,就有市民曾担忧漓江流域罗非鱼数量过多,希望每一年政府能够集中捕捞一次罗非鱼,保障其它鱼类生态多样性。
对此,桂林市农业农村局曾回复:罗非鱼原产于非洲,又称“非洲鲫鱼”,是以植物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具有贪食、摄食量大、生长迅速、繁殖快等特点,入侵天然水域后很容易形成优势种群,对本土鱼类的生存和繁殖造成一定影响。作为热带鱼类,只有一小部分罗非鱼能在温暖水域越冬。此外,集中捕捞并不现实,使用流刺网、地笼网等网具虽然可以捕捞部分罗非鱼,但捕捞数量有限,达不到控制种群的初衷。
据《法治日报》,2020年12月,徐某为了给家人和朋友祈福,来到江苏省常州市的钱资湖放生,被相关工作人员和周边群众阻止并报警后,徐某偷偷转至常州长荡湖继续放生,共放生了2.5万斤鲇鱼。由于这些鲇鱼属于热带鱼类,不耐低温,随后大量死亡。长荡湖渔政监督大队历时10天,累计打捞出死亡鲇鱼20200斤。
经鉴定,死亡鲇鱼为革胡子鲇,属于外来物种,原产于非洲尼罗河流域,食性杂,生长速度特别快,是本土鲇鱼生长速度的5到6倍、繁殖能力很强,耐污水、耐低氧,甚至能离水爬行,具有很强的入侵能力。最终,放生者缴9万处置费,还因破坏生态遭索赔。
然而,由民间个人自发进行的放生活动往往具有随机性,不易被监管。此前,株洲市清蓝环保志愿者协会成员在接受九派新闻采访时曾表示,一些人抱着“赎罪”“积功德”等目的去放生,但是没有辨识能力,无法辨别自己放生的东西对本地的生物多样性有利还是有害,最终做出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事情。
该协会曾对放生事件进行过调查,有人在一水域内放生数量较多的黄鳝。因脱离原生存环境,黄鳝被放生后大面积死亡,也严重影响了水质。
同时,上述协会成员也提到目前关于放生管理的困境所在:放生并非规律性、长期性的行为,且人们一般可以在任意的陆域、水域、森林进行放生,因此监管起来难度较大。
【3】广州出台法规随意放生最高罚10万,环保组织呼吁科学规范放生
九派新闻注意到,2023年11月1日,《广州市野生动物放生管理规定》正式施行,这是首个针对野生动物放生出台专门的地方性法规。
《规定》第四条详细列出了不得违法放生的物种,包括鳄雀鳝、豹纹翼甲鲶、齐氏罗非鱼、淡水白鲳、食蚊鱼、埃及塘鲺、泰国鲮鱼、大鳄龟、红耳彩龟、美洲牛蛙以及其他境外野生动物物种。
在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家有关生态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对野生动物放生仅作了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的规范。为科学规范野生动物放生行为,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危害,有必要进行专门立法。
外来物种鳄雀鳝。图/视觉中国
什么样的放生才是科学放生呢?上述广东放生协会工作人员向九派新闻介绍了其协会关于放生的流程。
协会采用国家提倡的增殖放流形式来进行放生,鱼苗是具有专业资质的水产品公司提供,主要以适合珠江水系生存的鱼苗为主。放生活动计划会在官网或官微上面公布,有需要的群众可以报名。
同时,协会还有渔业及林业专家对放生鱼的种类、数量、放生地点等进行科学评估。此外,放生活动需要向当地主管部门报备。前期工作全部筹备好后,放生活动才能实施。
他表示,个人去放生存在隐患。鱼苗的来源不明,安全性很难保证,此外,非专业人士很难辨别放生动物是否属于外来物种甚至是外来入侵物种,可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无法估量的后果。“一般打电话来咨询,我们还是提倡参加经过科学评估的、由政府引导的增殖放流活动。如果没有的话,我们也会建议他们(放生者)加强学习,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辽宁省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是国内第一家专为一个鸟种成立的环境保护组织,也是中国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
黑嘴鸥保护协会会长刘德天告诉九派新闻,作为环保组织,协会今年打算把提高人们的科学认知,实行正确放生,特别是杜绝外来物种的入侵,作为一项工作来推动。
盘锦的某条河上有一个放生台,他曾经在那条河岸边的浅滩上看见过巴西绿毛龟。“这就是一个外来物种。可以想象,这条河里应该还有其他外来物种。”
据《科普中国》,巴西龟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收录为100种最具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巴西龟排挤本地物种,对入侵地的本土龟和水生物造成严重威胁。宠物丢弃、养殖逃逸、错误放生等行为,是导致巴西龟入侵的重要原因。
刘德天表示,对于放生乱象,他的看法是“出于善心做错事”,“首先是对物种的了解不够,还有就是没有掌握科学的放生方法。”
在他看来,在这一方面需要科普,对放生人员进行教育,教给他们科学放生的方法,在提高全民素质的过程中,提高人们对放生的了解。政府也要出台关于放生方面的规定,通过法律法规的约束来保证科学放生。
九派新闻记者 武菲菲
编辑 刘萌
【爆料】请联系记者微信:linghaojizhe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