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炘炀:当初的神童如今怎么样了?
张炘炀,一度成为传奇:10岁成为全国最小的大学生,13岁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研究生,16岁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博士生。这一系列的全国之最,便是张炘炀当初耀眼的光环。
人红是非多,在张炘炀成绩辉煌的时刻,他逼迫父母在北京买房的行为,却让他成为一个有争议的孩子。
怎么回事呢?
跳级!跳级!跳级!
1995年,张炘炀出生于辽宁省盘锦市的盘山县。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的父亲张会祥就发现儿子很聪明:两岁半就在三个月内认识了一千多个汉字!这让张会祥很吃惊,就想好好培养这个孩子。
2000年秋,张会祥将5岁的张炘炀送进小学。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
只用了一个月,孩子就转升二年级!
又读了一个月,升三年级!
又用了四个月,跳过四年级,直接读五年级!
又只用两个月五年级读完!
一年后张炘炀就迈入 初中。
——六年制的小学义务教育,张炘炀只用了两年时间。
初一初二是正常读完的,初三时,老师向家长反映孩子不能好好听课,于是父亲将孩子带回了家。
自学半年后,直接跳级到盘山县高中,直接读高三!
高考、研究生、博士
2005年,10岁的张炘炀还没有身份证,便靠一张当地派出所开具的户籍证明报上名参加高考,以505分高考成绩被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录取!此时他的同龄人还在上四年级。
2008年,他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的研究生!
2011年,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成为全国最小的博士生!
家庭教育
那么他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
1.家庭背景
在张炘炀的成长过程中,他父亲的教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张会祥是街道的干部,妻子是高中的地理的老师,两个人平时都喜欢看看书。他们认为,家里有了学习气氛,孩子自然也爱学习。
2.学习要求
“不求最好,但求博闻。”这是张会祥对儿子唯一的要求。
他们不给孩子定名次目标,认为考试只是检验学习成果的一种形式,跟别人比是中上水平就可以。
但他们会引领孩子提前学习。上小学六年级,就有意让他学一点初中的知识,中考一结束就让他学一点高中的知识,以不累为原则,总是提前赶。
3.玩中学
教英语时,父亲先找1000个词汇让他每天记一些。张炘炀一边玩,父亲就念给他听,他用耳朵学。
张炘炀没正规学过英语语法,但他会用。
“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会用不就行了?”张炘炀说。
他英语高考时得了100多分。
张炘炀喜欢考试,把解难题当作一种快乐。
“他没有对手,考多少算多少,没考好就跟他说是题难,你难别人也难,咱们再学,让题不难。这种环境让他能非常主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完成任务似地接受知识。”他父亲说。
张会祥并没有系统的教育思想,只是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他说“我没有采用特别的方法”。但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父母一定要爱学习,爱动脑子,经常思考”,这对孩子有好处。
4.夫妻教育步调一致
在教育孩子上,张会祥为主,妻子吴慧娟只能当配角。“两个人教就会乱套,因为步调不一致,孩子会无所适从”。
5.孩子小的时候伴读
张炘炀10岁成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生时,为了照顾儿子的学习生活,母亲已经把工作调到河北廊坊,而父亲到天津全程陪同开始张炘炀的大学生活。
很有意思的是,后来张炘炀父亲总结孩子聪明的原因,“主要还是遗传”。
张炘炀的性格
1.孩童心态
很难得的,家长并没有因为孩子学历的提升,故意把他变得像一个成年人。张炘炀的心态,却仍是个孩子。
张炘炀仍然和同龄的孩子一样,喜欢卡通片、摆积木、玩变形金刚、做游戏、踢足球、打篮球等等,遇到感兴趣的话题,也会滔滔不绝地给他人你讲,喜欢看《蓝猫淘气三千问》。还会爬到大人的脖子上撒娇。
为了高考冲刺,考试前一个月,才开始不看电视,不看动画片。
张炘炀还有自己的小想法。他从七岁开始,拒绝吃肉,按他的话说,“吃肉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杀生”。
2.求知欲强
张炘炀的求知欲特别强。
张炘炀从来不参加学习班或补习班,全凭自己的爱好学。但对于比赛等活动,他却特别乐于参加。他上初中时,就自己跑到高中教务处报名,参加了高中化学竞赛和物理竞赛。虽然当时没有取上名次,但这也促使他学习了很多高中知识。
他甚至还自己总结“定律”,称为“张炘炀定律”,但被当老师的亲戚推翻了。
对生活中的现象,张炘炀也有自己的看法。比如,他会说:“矿泉水为什么贵?因为它占用了人类的劳动。”他判定一个城市的发展程度,会看垃圾处理情况。
张会祥认为,张炘炀的学习时间和玩儿的时间安排的比较好。
张炘炀很注重效率。“时间是最宝贵的,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学习上。现在很多高中生就是在进行无谓的学习。”张炘炀坚持认为“节省时间”是他的“跳跃式学习”最大的收获。
学习英语,他会大量记单词,大量地接触英语,培养语感,大学之前就背完了四级单词,平时也经常阅读英文版的《中国日报》。
张炘炀数学考试时,会先做难题,从难到易。他说:“做完易题再做难题,脑子会不够用。难题一旦抠出来就能得到全部分数,总分也能提高。”但他考试时间已经安排好了,不会因为难题做不出来影响容易题的得分。
成长
张炘炀上大学后,很喜欢网上冲浪,发表自己的观点。
但当他攻读研究生之后,基本在媒体上消失了,他拒绝一切媒体的采访。对此,他说,现在他认为在成长和通往成功的路上应该保持低调,频繁地曝光对自己的成长并不好。
可见,他在待人处世上也在走向成熟。
有争议的要求
但这位16岁的博士在硕士论文答辩前,却突然提出一个让父母很为难的要求:如果不给他在北京买房,他就不答辩,也不考博士。因为在张炘炀眼里,成功的标准就是“北京户口,买房,找个好工作。”
这件事引发了媒体的关注。有人认为这是孩子不成熟的表现,因为在北京买房,谈何容易?也有人认为,这是家长揠苗助长的结果。也有人认为,这是张炘炀有远见,因为几年后北京的房价大幅升值,佐证了张炘炀的预见。
家长为了让张炘炀安心答辩,便租了房子,谎称买的,才使他度过这一个坎。
他的导师在总结张炘炀的发展时分析说,“他的升学太快了,导致他的心智和心理都不是太成熟,如果他可以定下心来做学问,在某一个领域肯下苦功,那么将来肯定会有很大的成就”。也可能是因为这样,张炘炀用了八年时间才博士毕业,也就是到2019年才拿到博士毕业证。
近况
有人说,张炘炀在博士毕业后,在一所师范大学做老师。也有人说,张炘炀博士毕业后,在一家科研院所担任工作人员,还有传闻说他现在在华为工作。
经历了这么多赞美和批评,张炘炀选择低调,我们可以理解。如果如媒体所说,泯然众人,我觉得不太可能,毕竟他的博士文凭,也让他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
小结
对于张炘炀,有赞美,有争议。这是正常的。因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对于张炘炀,我们也没有必要严加苛责。
透过张炘炀的经历,能够学到可以借鉴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发呢?
主要参考:快懂百科 张炘炀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