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概况
【基本情况】张掖古称甘州,西汉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位于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交汇的河西走廊中部,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商贾重镇和咽喉要道,素有“塞上江南”“金张掖”之美誉。境内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绿洲、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交错衔接,雪山冰川、森林草原、七彩丹霞、田畴沃野、湿地候鸟、荒漠沙丘等地貌交相辉映,使张掖成为坐落在祁连山、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的城市,被国家列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全市总面积3.86万平方公里,辖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县一区五县。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3.38万人,城镇人口58.67万人,城镇化率47.55%,境内有汉、裕固、藏、蒙、回等38个民族,其中分布于祁连山区的裕固族是全国独有的少数民族。
【资源优势】境内河流众多,阳光充足,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区和重要的粮食、蔬菜、瓜果、油料和牛羊生产基地。也是全省以钨钼、铜、金、铁、煤、粘土、钾盐等矿种为主的金属、非金属矿产集中区和水能、光能、风能开发区。张掖既有“半城芦苇”的自然美景,也有“半城塔影”的历史风貌,文化沉积深厚,人文景观丰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里有中国最美之一的祁连山草原、张掖丹霞、黑河湿地、黑河峡谷和平山湖大峡谷,有全国最大的山丹马场、保存最完整的汉明长城、历史文化名山焉支山、名城骆驼城,有距城市最近的七一冰川、沙漠公园,有全国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张掖大佛、坐佛山丹大佛,有与敦煌莫高窟同时代的马蹄寺石窟群,还有红西路军烈士陵园和独特的裕固族、蒙古族、藏族风情等。
【气候概况】张掖市属冷温带干旱和祁连山高寒带半干旱半湿润两种气候类型。其特点是夏季短而酷热,冬季长而严寒,干旱少雨,且降水分布不均,昼夜温差大,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4.1~8.3℃,平均为6.6℃。7月最热,为20.4℃;1月最冷,为-9.1℃。气温年较差26~32℃。平均最高气温为14.3℃,极端最高气温40.0℃,(2010年7月27日高台);平均最低气温0.3℃,极端最低气温-33.3℃(1955年1月8日山丹)。年平均降水量112.3~354.0mm,平均为197.2mm。降水量最多是民乐,为354.0mm,最少是高台为112.3mm,两地相差达3倍多。年平均降水日数67.1天。最大日降水量为65.5mm,出现在1974年7月30日高台。年平均相对湿度为16%~54%。年平均蒸发量在1672.1~2358.4mm,民乐最小,山丹最大。年日照时数为2789~3103小时,平均为2975小时,平均风速为1.7~2.7m/s。年大风日数为3.4~11.0天,沙尘暴日数0.5~6.2天,扬沙和浮尘日数分别为2.0~25.2天和12.2~33.3天。无霜期为140~174天。最大冻土深度为102~238cm。雷暴日数为8.0~21.6天,冰雹日数为0.1~1.7天。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沙尘暴、干热风、霜冻等。
【国民经济】2018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07.71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13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90.81亿元,增长3.0%;第三产业增加值227.77亿元,增长7.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1.86:22.27:55.8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33105元,比上年增长0.5%。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6.44亿元,比上年增长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44亿元,增长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05亿元,比上年增长6.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84亿元,同比增长5.76%。大口径财政收入60.64亿元,同比增长2.61%。
【项目建设】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12%,其中项目投资增长12.2%。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05.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9.2%,其中工业投资增长8.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4.0%。民间投资增长14.8%,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5.1%。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3%,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5.6%。固定资产投资中,采矿业投资增长262.0%;制造业投资下降3.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5.9%;批发和零售业投资增长7.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11.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下降3.3%。房地产开发投资58.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84%。
【农业和农村经济】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10.62万亩,比上年减少11.27万亩。玉米制种面积80.09万亩,减少12.54万亩;蔬菜面积29万亩,增加1.75万亩;油料面积45.65万亩,减少0.58万亩;中药材面积27.14万亩,增加3.9万亩。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139.63万吨,比上年下降0.67%。其中,夏粮产量41.25万吨,增长19.36%;秋粮产量98.38万吨,下降7.19%。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8年末,猪存栏49.36万头,下降6.92%;猪出栏65.42万头,增长2.27%。牛存栏50.26万头,增长3.33%;牛出栏22.67万头,增长3.99%。羊存栏280.11万只,下降5.98%;羊出栏240.10万只,增长1.39%。全年肉类总产量11.26万吨,比上年增长2.09%。
【人民生活】就业形势比较稳定。年末全市城乡从业人员72.96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30.13万人,乡村从业人员42.83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67元,比上年增长8.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649元,增长6.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9.21%,比上年降低0.2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10元,比上年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181元,增长8.0%;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1.71%,比上年降低1.42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稳步增加。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8.3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8.88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3.0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10.3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8.2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8.6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9.85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2.77万人。年末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48.18亿元,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支出40.07亿元。年末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58万人,城镇低保资金支出14322.5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04万人,农村低保资金支出11806.8万元。
【资源环境】全市可利用水资源总量26.5亿立方米,其中可利用地表水资源量24.75亿立方米,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净地下水资源量1.75亿立方米。2018年全年总用水量21.21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0.46亿立方米,工业用水0.23亿立方米,农业用水20.09亿立方米,生态环境补水0.43亿立方米。全年空气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0.066mg/m3,细颗粒物年均值0.032mg/m3,二氧化硫年均值0.010mg/m3,二氧化氮年均0.018mg/m3,空气优良天数(Ⅰ-Ⅱ级)比例为96.3%,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2.9dB,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7.2dB,地表黑河干流水质达标率100%,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社会事业】科技事业有新进展。年末共有科研机构5个,全年科学技术支出7319万元,比上年增长7.66%。全年共取得市省级以上科技成果26项,获得奖励项目5项。受理专利申请4344件,授权专利1802件,授予发明专利权247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174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18%。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年末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033人,在校生18947人,毕业生5268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3354人,在校生9972人,毕业生3061人。普通高中招生6568人,在校生22747人,毕业生9260人。初中学校招生12620人,在校生37293人,毕业生11591人。普通小学招生12714人,在校生77025人,毕业生12523人。特殊教育招生13人,在校生192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34790人。2018年,向全国各类高、中等专业院校输送新生13777人,高考录取率95.62%。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8个,图书馆7个,档案馆7个,博物馆7个,艺术表演团体3个。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8.62%,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8.62%。有线电视用户18.9万户。
医疗卫生条件持续改善。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423个,其中医院45个,乡镇卫生院8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1个,村卫生室798个,门诊部(所)44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7个,卫生监督所(中心)6个。卫生技术人员949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528人,注册护士4071人。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9283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数8383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