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漫笔:生长在文学湖畔的三棵树(李修运)
古今中外的文学名家,为我们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文学人物形象,那么刻骨铭心,难以忘怀。有三棵树,它们静静地生长在文学湖畔,枝繁叶茂,时光无情地流逝,其身姿却愈发鲜明婆娑了。
一棵批把树,历时五百年。它是归有光先生在其妻病逝之年所手植,现在这棵树安在否?去昆山的路途不算很遥远,我去过三次,有一次是专意寻访。车在震川中路上行驶,震川路是昆山最长的一条大街,分为震川东路、震川中路和震川西路。先后问了几个人,他们居然都不知道明代大散文家震川先生。终于,一位书摊的老者为我指了路线。“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对妻子深深的怀念竟用这种最朴素的植树方式来表达,是直抵人心的。“文以载道”是大路朝天,但我们也不该忽略了文学也是一股清流,写朴素人生,书世间冷暖。
归有光墓园安置在震川西路与柏庐中路交叉口的震川桥西,我们不敢相信,墓园居然在寸土寸金的热闹市中心,可见昆山重视文化之良苦用心。墓园边是公交站台,街对面就是必胜客等商业门面。走进墓园,迎面为归有光面部雕像,园内古树森森,让人的一下子荫凉了许多。沿着一条甬道,左边归有光墓碑上书“明南京太仆寺丞归震川先生之墓”,后面的墓水泥做就,周围植松柏,皆亭亭如盖矣。墓的对面是一座亭“御倭亭”,以纪念归有光当年抵抗倭寇的功绩。
传说少年的归有光风貌秀美,情情渊永。五六岁已能读朱熹,八九岁就会学写文章。据说有一次外出,看到路边有裸露的白骨,动了恻隐之心,把白骨埋好,回来还写了一篇文章祭奠。可见,为人为文学问不可小觑,内心的柔软,对世界的怜悯更是最为重要的;所以才有了他十八岁那年写成的情真意切的《项脊轩志》。在科举之路上,他八次落榜,可谓时运蹇拙。上天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仕途不顺的他却一直拥有亲情和爱情的温暖。其名篇《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文章,为我们勾勒了温暖的家庭生活。除了母亲,归有光一生中相遇了几个好女人。1528年,归有光在家乡迎娶妻子魏氏。婚后5年,魏氏病逝,给归有光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这时候另一个小姑娘站了出来,她就是魏氏的婢女寒花,承担了抚养两个孩子的重任。在那篇《寒花葬志》中,他仅用200多字就为我们描绘了难以磨灭的寒花形象。1535年,30岁的归有光迎娶了18岁的继室王氏。
居安亭期间,王氏治田四十余亩,督僮奴垦荒,用牛车灌水,以所收米粮供全家及弟子之食,让归有光专心讲学。归有光45岁,参加礼部考试再次落第。回到家王氏依旧好酒好菜伺候,归有光羞愧地对她说:“我这个样子,你就一点不怨恨?”王氏回答:“这样很好啊,正好我们可以一块去采草药,有什么可怨恨的呢?”1551年王氏不幸又去世,时年34岁。
我始终没有找到那棵归有光或者其妻魏氏手植的枇杷树。有传言说,归有光为取悦小妾寒花,砍了。我哑然而笑。我不相信,他也做不出;即便那棵枇杷树真的枯萎了,在文学长廊里,也永远亭亭如盖。把家庭琐事写成千古不朽,这也是一种真本事。清人姚鼐说:“能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
第二棵树,是橘子树,长在蒲松龄先生的《聊斋》里。陕西刘公,兴化县令,颇有政声。有一个道士来献给他一棵栽在盆里的小树。县令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棵纤细如指的小桔树,他不喜欢,不想接受。刘公有个小女儿,这时才六七岁,正好那天过生日。道士说:“这盆小树不足以供您赏玩,姑且送给女公子祝她福寿吧。”于是刘公便接受下来。女儿一见这棵小桔树,非常喜爱。把它放在自己的闺房里,早晚护理,唯恐它受到损伤。刘公任期满了的时候,桔树已经有一把多粗。这一年它第一次结果。刘公一家收拾行装准备离开,认为桔树太重,带着累赘,商量着不要了。小女儿抱着桔树撒娇地哭起来。家里人哄她说:“只是暂时离开,过不了多久就会回来。”小女儿相信了这些话,才不哭了;但她又恐怕这棵树被力气大的人扛走了,非要看着家里人把树移栽到台阶下,这才离去。
女儿回到家乡,长大后嫁给了一个姓庄的。姓庄的在丙戌年考中进士,阴差阳错也被委任为兴化县令。夫人十分高兴,心里琢磨,十多年了,那棵桔树可能已不存在了。到了兴化,原来那桔树已经有十围粗了,而且果实累累,数以千计。问以前的差役,都说:“刘公走了以后,这棵树长得很茂盛,就是不结果,这是它第一次结果。”夫人更加惊异了。姓庄的在任三年,桔树年年硕果累累。第四年,桔树忽然憔悴不堪,不像从前那样茂盛。夫人说:“夫君在这儿的任期大概不长了。”到了秋天,庄县令果然被解任。
蒲松 龄先生记记载了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记载了人与人或非人之间的友情故事,记载了不满黑暗社会现实的反抗故事;也记载了讽刺不良品行的道德训诫的故事。他偶尔一次闲笔,轻松地写下了一颗橘子树,于是让你在满纸鬼魅的烟霞中,领略到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小清新。
所有的事物都寄托着人的情感,排遣着人的忧思,与它们在一起,虽彼此不能相互言语,却无声胜有声。人们对某一事物异常喜爱,发自内心呵护它,时间一久,该物便会心有灵犀,通晓人类的情感,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回应呵护它的人。譬如这棵橘子树。
第三棵树,是石榴,为全国最小的烈士,《红岩》中小萝卜头所栽。我们曾经的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的英雄与烈士,而其中让很多人记忆深刻与心疼的是牺牲时仅8岁的小萝卜头。虽然他是整个国家乃至世界上最小的一位烈士,但他伟大的事迹与名字将被历史与所有人铭记。出生于1941年的小萝卜头原名叫宋振中,是我们邳州八路镇杲堂村人。父母均为邳州最早的革命者。刚出生八个月时,就随着父母一起被敌人逮捕入狱。由于和母亲被关在女牢内,所以其一直到五岁时都没过自己的父亲。虽监狱的环境非常艰苦,但小萝卜却非常懂事,做苦工换大豆给母亲吃,自己学着缝补衣服……。因为年龄小,所以小萝卜并没有被很严格的看管,这为他创造了为大人们传递情报的机会。瘦弱的身躯穿梭在各个牢房之间传递着各类情报,并为商量事情的大人们放哨……。1949年9月6日,敌人残忍地将小萝卜头与其父母杀害。英勇的小萝卜头在临死前喊着“我没有罪,我要出去”,但毁灭人性的敌人依然将刀伸向了他,结束了小萝卜头在监狱中短暂而又非常漫长的一生,牺牲时年仅8岁。小萝卜头的烈士墓位于西安杨虎城将军的陵园中,里面葬着小萝卜头及其父母等多位英雄。而陪伴着小萝卜头坟墓的是一颗石榴树。这颗石榴树由其姐姐种于1984年,枝芽来自于小萝卜头曾经在监狱中种的石榴树。如今这颗石榴树生长得郁郁葱葱,日夜陪伴在小萝卜头坟墓旁边,就好像是其生命的延续一样,看着他们曾经用生命所换来的太平盛世!
我良久地看着这棵石榴树,那枝枝叶叶间蕴含的是姐姐对小弟的殷殷同胞情。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八路中学读书,有幸听了“华子良”的原型韩子栋老人的一场报告,对小萝卜头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为了崭新的中国,一个幼小的生命牺牲在临近解放的前夜,这是何等令人震惊!“雨过青山猿叫时,愁人泪点石榴枝。无端王事还相系,肠断蒹葭君不知。”小烈士墓前的那棵石榴树,作为一种文学之树,永远红火在年轻一代的记忆里。
【本刊(pzwhyjh)欢迎投稿。原创首发,期期精彩,篇篇可读。主编:徐景洲 通联信箱:2175339@qq.com 微信号:xjz1956 】